G_STOCK

202203047恆生指數 「進入終極一插的市況之7 第5個裂口?!」

Short
TVC:HSI   Hang Seng Index
20220307恆生指數 Hang Seng Index HSI
2022年03月7日 「進入終極一插的市況之7 第5個裂口?!」
信心指數 ✮✮✮✩✩
恒生指數開始報21,879點,高位見過22,017點,低位見21838點,收市報21905升,-562點,成交1648億。
上個星期五恒生指數成交突然暴增到1648億,即使大成交下跌,亦都是破了22,300點附近的支持和21,900點至22,000點的支持,即使有資金去支持的,所以後市不太樂觀,(信用資金去睇破位利淡)。
我們用移動平均線去看20天線已經和50天線做了死亡交叉,20天線在23776 , 50天線在23778,20天線剛剛低過五十天線兩點,平均線完美製造反五爪金龍,空頭狀態,利淡。
本來用橙色下降通道去看,下一個較大的支持就是21,650點附近,好可惜在美股時段恒生指數都跌破這個位置,在下原本認為這一個都是其中一個支持位置,但是現在好像已經跌破了,如果照原定計劃應該會下試21139點機會大。
另一方面如果用熱好去看已經做了五個裂口,職人曾經試過做少少統計, 如果看裂口的話已經連續出了四個裂口,職人統計了這一兩年發生的裂口在同一跌浪下(最多大約是6個),
在2019年7月尾到8月頭發生出了6個裂口在同一跌浪;
=>另外在2020年3月就出了5個裂口在同一跌浪下;
=>另外在2016年10月到11月就出了4個裂口的跌浪;
=>另外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就出了4個或5個(因彈了一日);
=>另外在2015年8月就出了5個裂口;
=>另外由2021年11月16號至2021年11月30號之間都有4個下跌裂口。
所以如果出現第五個裂口的話會開始做一波反彈的機會會愈來愈大。
現在由2022年2月10號到現在2022年3月4號已經下跌了大概下跌3234點,其他無明顯嘅反彈只有間中一支陽燭,連續兩支陽燭都無,對比起最近一次的跌浪上一次的跌浪大概跌了3500點,而現在的跌浪大概已經跌了3200百多點,(未計ADR的350點,如果計就3550點。),已上次反彈了0.618的波幅,今次在職人前文寫的3大因素下,可能反彈幅度會比這個細 和跌幅有機會會超過3500點,但是起碼有條件是有機會反彈,(如彈幅度最多可能有0.236-0.386之間,暫時3500計,是22500、22950附近),無利好消息下都是會繼續跌。
另外因為消息市,我不排除突然間會有好消息,令到恒生指數突然反彈,之後再跌過,這是技術分析不能做的事。(當然超短線圖可能看到會有反彈,但是這裏由於是每日更新所以不看太短線)。
小總結
終於跌到了即人所計算的基本目標位置21900-22000點附近,但是恒生指數在壞消息籠罩之下暫時大成交破位(下破位),顯示可能還需要再跌多一段,由於是消息是什麼技術指數也冇用,有利好的消息可能會早一個比較大的反彈,職人希望最好就無好消息一次跌穿21139 這樣對後市會比較好。暫時恒生指數都是消息主動,所以各位不要太進取,尤其是對科技股在短線內要更加小心。



試行職人綜合指標 5分滿分, 會因基本, 新聞, 技術, 熱炒, 國策, 概念等等去俾 (盡可能是有就有無就無的方法去俾)。
信心指標是個人主觀的信心問題完成是個人的想法, 兩指標無關連
1919 (陽燭等破15.5&16.25跟) =>跟了, 船仔暫時會坐多一會 15.55 阻力
257(陽燭等破6.05跟) =>跟了 6.09. 大型3角中
1093 (陽燭等破9.65跟) => 跟了9.7
2318(陽燭等破66.9跟) => 跟了67 反彈會減點
1812(陽燭等破3.94跟) => 未觸發
2022年2月24日
658(陽燭等破6.1跟) => 未觸發
1772(陽燭等破136.7跟 OR 115 跟) => 未觸發
1121(陽燭等破9.9跟) 跟了

2022年3月7日
暫停
3%至5%止蝕和單日轉陰燭都要止, 留意1-3日.

如果想看在下的即市資訊,請FOLLOW 在下IG 或FACEBOOK 啦. 謝謝支持!
www.facebook.com/GStock888

www.instagram.com/gstock888/

市場職人 - GSTOCK888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s are not meant to be, and do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investment, trading, or other types of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supplied or endorsed by TradingView. Read more in the Terms of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