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chenghao_

【随笔】关于长线交易的一些思考!

OANDA:XAUUSD   Gold Spot / U.S. Dollar
一般交易者习惯说震荡和趋势,或者,换成均衡和失衡,更贴切一些。







关于价格,有什么是我们确实知道的?刨除那些人云亦云的假设,我想,只有一个:它总是在变,或者说,它是波动的。



既然是波动的,就有波动性,就有波动性的收敛和扩张。这二者分别对应市场的均衡状态和失衡状态。



交易可以换一个角度,不需要考虑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或者我们甚至可以把趋势这个字眼拿掉。自然地,作为其对立面,震荡也可以拿掉。

当价格处于一种均衡的波动状态时,是没法赚钱的,这是市场高效运行的状态,他非常精明,精于算计,且耳聪目明,知道实体经济中所有主要信息,并且都做了评估,因此给出的报价非常合理,没有套利空间。

这里所谓的均衡,也是一种相对宏观的描述,市场总是在变,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就好比地震之前的大地,看似平静,其实细小的震动一刻都没停止,只是各种力能够彼此克制,还能维持住稳定。

作为告诉,要等待的时机,是失衡!失衡是由于实体经济中发生了新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事发突然恐慌,或者超乎预期,也可能是前所未见,总之,市场之前不知情, 知情了以后评估不彻底,反应不充分,于是给出的报价不合理,需要持续修正,如此就产生了一波持续的行情,到行情的后期,市场矫枉过正,可能陷入非理性狂热,给的报价就更离谱了

任何人要想从交易中赚钱,都必须在买入和卖出之间获得一个价格差,只有在失衡状态,我们才比较容易捕获这个价格差。这也是消息面的意义。守株待兔的故事,耳熟能详,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东西,波动性收敛到极限,就是我们要守的株。这里是均衡的结束点,也是失衡的启动点。

我们要明确自己来到市场究竟想要赚什么样的钱?对我来说,赚的就是波动性扩张的钱。

当波动性扩张到极限并进入收敛时,就是离开的时候了。


一个大周期的收敛和扩张,可能需要几个月来完成,因此,对应的一个品种,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两次长线交易机会,也可能完全没有机会。

具体的技术工具可以参考布林通道,这个指标很优秀,思路很简单,思想很深刻,是我最喜欢的指标之一。我对他做了一些改良,用起来更舒服一些,其实不改,参数调整到自己舒服的位置,用起来也完全没问题。

采用布林通道或者其他类似的波幅过滤通道,在任意一个时间点,即任意一个交易日,做个截面,市场被指标从上到下,划分成了4个区间:

强势、偏强、偏弱、弱势。

强势和弱势,看做失衡,而偏强和偏弱,看做均衡。

价格几乎不会跳跃一个区间,而进入另一个,基本上,在流动性充沛的大资金市场,价格都是依次在相邻的区间之间游走。所以,强势和弱势区间的价格,有2个选择:留在原地,或者进入偏强、偏弱区间。而处于偏强区间的价格,有3个选择:留在原地、进入强势、进入偏弱(处于偏弱区间的价格同理,也有三个选择)。

所以,当价格进入强势、弱势区间时,表面市场进入失衡状态,此时介入,后面只有2条路走,如果维持强势、弱势,那么当然很好,如果不够强、不够弱了,就退出交易即可。可能会有一些损耗,即止损。

我最喜欢的是价格在均衡的区间内长期徘徊,波动性不断地收敛、收敛、收敛。

凝聚于一点,几乎要爆了。

这是最令人期待的时刻,大级别的收敛极限尤其令人心醉!

由此一来,我做交易的主要模式改变了,K线组合、形态分析、轨道、交叉、震荡指标,都不是要紧的,甚至可能是一种干扰。

价格走到今天这一步,市场过去走过什么路,重要吗?以前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要研究“趋势”嘛,趋势,趋势,不走一波,怎么知道有趋势?海龟是最经典的趋势交易法则,创出50日高点……如果不是涨了一波,怎么能创出50日高点?既然已经创出50日高点,势必已经走出了某种程度的趋势,我们期待这个趋势能延续下去,所以叫做趋势“跟踪”。

现在我的想法有调整,我所追求的不是趋势的延续,而是诞生。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趋势生于震荡,失衡生于均衡。我知道该聚焦什么,该忽略什么。正如上文所说,很长一段时间单品种的交易机会很少,看盘压力很低,劳动量大幅降低。

诞生与跟踪,二者不矛盾。波动的第一次扩张,算是诞生,休整之后,下一次同方向的诞生,客观上有一种“两次中级趋势可合并看做一次更大级别趋势的不同阶段” 之效果,即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云云。而如果下一次诞生的失衡,与上次方向相反呢?传统上则被称为“趋势反转”。

这些都是人工加上去的名相。

这意味着我对市场的基本模型,在看法上发生了改变。传统上是“四季理论”:市场完整的轮回包括4个阶段,即春夏秋冬。或者说,筑底、上升、盘顶、下跌。


现在进一步简化,就2步,扩张、收敛、扩张、收敛、扩张……

至于方向,并不是要紧的,到临界点上,博一把就好了,或者等待标志性的突破出现即可!


作者:金承浩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s are not meant to be, and do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investment, trading, or other types of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supplied or endorsed by TradingView. Read more in the Terms of Use.